-
赣州南昌双轮驱动 江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活力迸发
2014年,江西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双提升,全年产业收入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完成年度目标的106.86%,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发展质效稳步提升。2014年,江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在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产业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总收入达到908.32亿元,较上年显著增长,不仅完成年度850亿元目标任务,还超额完成6.86%。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产业各环节的协同发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产业整体呈现出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领域引领增长。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的七大门类中,印刷复制业、广播影视服务业、广播影视制造业、广播影视流通业等重点领域保持较快增速,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力。其中,印刷复制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广播影视服务业依托内容创新和服务升级,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广播影视制造业在技术研发和产能提升的推动下,产值显著增加;广播影视流通业及相关产业则借助渠道拓展和模式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期刊报纸出版业、图书出版发行业保持平稳发展,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多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三、区域协同发展提速,重点城市贡献突出。2014年,江西市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收入达到697.47亿元,同比增长40.52%,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赣州、南昌两市表现尤为亮眼,年产值均突破150亿元,分别达到176.66亿元和160.33亿元,形成“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格局。两市凭借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集聚了大量优质资源和项目,在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要素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全省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四、改革创新激发动能,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面对产业发展新形势,江西新闻出版广电系统持续深化改革,通过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服务平台等举措,为产业发展松绑减负。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入技术、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产业韧性持续显现。2014年江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和速度上,更体现在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韧性上。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同发展和改革创新驱动,产业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潜力持续释放。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新业态的培育以及产业链的完善,使得产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能够快速调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2025-09-04
-
江西高校520个研究生创新项目获立项 科研招商注入新动能
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江西省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为地方招商引资提供智力支撑。2024年,南昌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520个研究生科研项目获得立项,涵盖理工农医等多领域,项目经费由高校自主调配,单项目资助标准最高达5000元,彰显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政策导向。 一、专项资金覆盖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 江西省教育厅本年度立项的研究生创新项目中,博士层次82项、硕士层次438项,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生态农业等前沿方向。华东交通大学在轨道交通领域的5个项目、江西财经大学在数字经济领域的11个项目均入选,体现了学科特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部分高校已明确表示,将按最高标准拨付经费,并对交叉学科项目给予20%的额外补贴。 二、经费拨付机制强化高校自主权 现行政策规定,省级财政不再直接拨款,改由立项高校按每项不低于4000元的标准统筹分配。江西师范大学教务部门透露,该校对人文社科类项目执行4500元基准线,而江西农业大学的生物育种类项目则普遍达到5500元。这种差异化配置既符合2017年提出的5000元指导标准,也兼顾了学科特性与实际研发成本。 三、产学研联动培育创新生态 南昌大学将32个立项项目纳入校企联合实验室孵化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可直接对接本地工业园区企业。江西理工大学稀土材料项目的合作方包括三家上市公司,初步形成"课题研究-技术转化-产业招商"的闭环链条。据统计,近三年该类项目已促成17项专利技术转让,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3000万元。 四、动态评估机制保障项目质量 江西省建立了"中期答辩+结项评审"的双重考核制度,对未达进度要求的项目实行约谈或终止资助。省教育厅科技处强调,所有立项数据均纳入高校绩效考核体系,获得资助的项目需在24个月内提交至少1篇核心期刊论文或2项应用成果。目前,部分2022年立项项目已衍生出省级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此次立项工作凸显了江西省以高等教育赋能实体经济的战略思路。通过激发研究生群体的创新活力,不仅为地方产业升级储备了技术解决方案,更构建起吸引优质企业落户的软性基础设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动能。
2025-09-04
-
江西南昌获2450万元中央资金助力重点PPP项目前期工作
近日,江西省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2450万元,专项用于推进南昌市及省内多个重点PPP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该资金将重点支持医疗卫生、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的20个重大项目,通过专业化服务加快项目落地进程,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的活力。 一、专项资金聚焦三大领域建设 此次获批资金将集中投向三个关键领域:一是省妇幼保健院红谷滩医院新建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二是南昌市昌南大道快速路改造工程,旨在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三是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改扩建项目,计划通过硬件升级改善科研与临床条件。其他17个项目涵盖教育、环保、产业园区配套等领域,均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管理清单。 二、规范使用流程确保资金效益 根据相关规定,专项资金严格限定于PPP项目前期工作的三个核心环节:一是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专业咨询;二是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合作模式与风险分配机制;三是完成采购需求制定与招标文件起草。相关部门已建立动态监管机制,通过第三方审计确保资金使用合规性。 三、创新模式破解项目启动难题 针对PPP项目前期成本高、周期长的痛点,江西省采取"资金先行+标准引领"的创新举措。一方面通过中央资金降低政府方前期投入压力,另一方面发布《PPP项目前期工作指引》,统一技术规范。以昌南大道改造项目为例,资金支持使方案设计周期缩短40%,为后续社会资本方遴选争取了时间优势。 四、建立项目储备强化持续发展 江西省已构建分级分类的PPP项目储备库,实行"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动态管理机制。此次获得资金支持的20个项目均经过多轮筛选,其中12个进入财政部项目库。下一步将重点推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同步开展市场测试,吸引优质社会资本方参与合作。 五、政策协同优化投资环境 此次专项资金落地与江西省近期出台的促进民间投资28条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在医疗卫生领域,明确社会资本可参与公立医院特许经营;在基建领域推行"项目包"模式,允许关联项目组合开发。政策组合拳显著提升了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等区域的PPP项目市场关注度。 目前,相关项目单位已启动前期工作招标程序,预计年内完成全部项目的实施方案评审。该批项目的实施将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为社会资本提供更透明的参与渠道,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优势互补的新型合作范式。
2025-09-04
-
南昌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VR产业集群 千亿级产业链加速形成
南昌市通过招商引资构建虚拟现实产业高地,全国首个城市级虚拟现实科技产业集群正式落地红谷滩新区。该基地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通过资金扶持、技术孵化与全产业链布局,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教育、文旅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一、产业规划与战略定位 南昌虚拟现实VR产业基地以“一基地多平台”为核心架构,整合技术研发、企业孵化、资本对接等要素。根据规划,基地将重点培育硬件制造、内容开发、场景应用三大板块,形成从光学模组到终端设备的完整产业链。红谷滩新区已预留专项土地资源,配套建设技术转化中心与标准化厂房,首批入驻企业涵盖VR头显研发、三维建模等细分领域。 二、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地方政府设立总额110亿元的专项基金,其中天使基金聚焦初创团队孵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成熟企业扩张。同步推出税收减免、人才公寓等优惠政策,对取得核心专利的企业给予最高千万元奖励。基地联合高校开设VR工程硕士点,计划通过定向培养解决行业人才缺口问题。 三、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 目前基地内企业已实现120度视场角、20毫秒延迟等技术突破,部分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模拟训练。在医疗领域,VR手术导航系统成功完成临床测试;文旅方面,滕王阁景区推出沉浸式夜游项目,游客通过穿戴设备体验唐代盛景。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维修培训中的效率提升达40%。 四、生态构建与区域协同 基地引入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覆盖硬件性能、内容安全的标准化体系。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签署技术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跨区域应用场景。专家指出,南昌的区位成本优势与政策力度,有助于形成对中西部VR企业的虹吸效应。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产业发展迅速,但行业仍面临内容生态薄弱、硬件舒适度待提升等共性难题。基地计划设立用户体验实验室,联合医疗机构研究长期佩戴的健康影响。预计2025年前后,南昌VR产业集群将带动周边地区形成超200家配套企业,成为全球虚拟现实产业的重要节点。
2025-09-04
-
南昌洪都航空智能代步车落地医院 开启高端装备产业化新篇章
江西省南昌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新突破,中航工业洪都自主研发的首台智能代步车正式交付当地三三四医院使用,标志着航空技术向民用市场转化的关键一步。这一成果不仅为医疗场景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更成为洪都公司智能产业招商引资的重要示范案例,吸引多地特殊教育机构及医疗机构关注。 一、航空技术跨界赋能医疗领域 中航工业洪都依托航空工业积累的复合材料和智能控制技术,突破传统代步车设计边界。其研发的智能代步车采用航空器同源的SMC复合金属车架成型工艺,较传统金属车架减重30%的同时提升结构强度。流线型外观设计源于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优化经验,有效降低侧风行驶风险。该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的测试数据显示,其智能避障系统在3米范围内可识别90%以上障碍物,遇障减速响应时间达毫秒级。 二、智能化功能解决特殊场景需求 针对医院、养老院等复杂环境,该车型集成三大核心功能:多模态传感的转向警示系统可通过声光联动提示周边人员;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避障模块实现360度无死角监测;自主研发的减速控制算法使车辆在检测到障碍后1.5秒内完成制动。在深圳高交会获评"优秀产品奖"的评审中,其人性化设计获得专家组特别认可,如可调节高度的防滑扶手、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布局等细节。 三、产业化进程加速市场布局 目前已有华东地区7家三甲医院、4所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考察该产品。南昌三三四医院的试点运行数据显示,智能代步车日均使用频次达40次以上,有效缓解院内短途接驳压力。洪都公司同步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包含2小时响应机制、关键部件10年质保承诺,这种航空级服务标准正在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四、智能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以智能代步车为先导,洪都航空产业园正形成"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链。园区二期工程将新增3条专用生产线,预计年产各类智能载具5000台。地方政府配套出台专项政策,对采购本地智能装备的医疗机构给予最高20%的补贴,进一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业内分析指出,这种"航空技术+民生需求"的创新模式,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2025-09-04
-
南昌经开区赴京参加民营企业合作推介会 深化招商引资新路径
南昌经开区代表团近日赴北京参加江西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推介会,聚焦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与多家企业及省级部门深入交流,探索新常态下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此次会议为地方经济与民营企业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南昌经开区通过精准对接,进一步拓宽了招商引资渠道,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高规格参会展现经开区招商决心 南昌经开区由管委会主要领导带队,组建专业招商团队赴京参会,充分体现对民营经济合作的高度重视。会议期间,代表团与受邀客商共同参与主论坛及专题对接活动,系统推介了当地产业优势和政策环境。作为江西省重点开发区,南昌经开区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此次借助省级平台集中展示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关注。 二、精准对接深化政企合作共识 在专题洽谈环节,南昌经开区代表团重点围绕产业链延伸、科技创新等领域,与参会企业进行多轮磋商。针对企业提出的土地供应、人才配套等实际问题,招商团队现场提供政策解读和解决方案。特别就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低碳园区建设等议题,与部分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省工商联相关领导在交流中强调,开发区需立足区位优势,通过差异化政策吸引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 三、创新思路破解招商新课题 面对复杂经济形势,南昌经开区在会议期间专题研讨了新常态下招商引资的转型路径。代表团成员分析指出,当前需从单纯政策优惠转向全要素服务保障,重点强化产业链协同、技术转化和金融支持。有企业代表建议,开发区可联合科研机构搭建共性技术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这些建议为南昌经开区下一步修订招商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借势省级平台扩大合作成果 此次推介会汇聚了全国百余家民营企业代表,南昌经开区通过会前摸排、会中对接、会后跟踪的闭环机制,确保合作实效。两名特邀客商在会后专程赴当地考察,对投资智能终端产业园表现出浓厚兴趣。省级部门明确表示,将支持开发区在行政审批、要素配置等方面先行先试,为项目落地创造更优条件。 南昌经开区此次北京之行,不仅巩固了既有合作基础,更通过高位推动打开了招商引资新局面。未来将持续聚焦“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为江西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5-09-04
-
南昌经开区工业营收突破千亿大关 创新招商模式驱动产业集聚
南昌经开区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推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该区以资本招商和产业链整合为抓手,形成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增长。 一、经济规模跃居全省前列 南昌经开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12.83亿元,同比增长6.45%,总量位列全省千亿级工业园区第三位。这一突破标志着区域产业能级显著提升,为江西省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创新招商机制成效显著 2015年起,经开区实施招商引资与绩效考核联动机制,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成功吸引优质项目落地。这种资本招商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投资门槛,提高了招商效率。 三、主导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经开区构建了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欧菲光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亿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江铃新能源项目实现当年签约投产,产品销量进入全国前十,带动十余家配套企业入驻。 四、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 2015年新增汽车零部件和家电两个省级产业基地,全区省级产业基地数量增至四个。装备制造和光电产业同步发展,形成多轮驱动的产业格局。百路佳等整车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强化了汽车产业链的集聚优势。 五、政策赋能产业升级 经开区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率先布局。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实现了重大项目的快速落地和投产。产业引导基金的运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六、未来发展聚焦创新驱动 经开区将持续深化产业链招商,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2025-09-04
-
南昌县政银联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千亿信贷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在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南昌县通过创新政银合作机制,以千亿级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企业成长沃土。近日,当地与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协议,通过财政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构建覆盖重大项目、中小微企业的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区域优化营商环境的标志性实践。 一、顶层设计搭建金融支撑框架 南昌县将破解融资难题纳入政府服务企业核心议程,联合多家银行推出差异化信贷产品。其中,“助保贷”通过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银行放贷门槛,累计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超8000万元流动性支持;“财园信贷通”则聚焦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以财政资金担保方式发放贷款2.07亿元,惠及37家高新技术企业。这种“政府增信+银行让利”模式,使企业融资成本较市场平均水平下降约20%。 二、分层施策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针对涉农经营主体,南昌县创新“惠农信贷通”产品,3.1亿元专项贷款精准滴灌种养殖、农产品加工领域,其中70%资金流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在工业领域,通过融资租赁服务帮助装备制造企业完成技术升级,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借此获得3000万元设备更新资金,产能提升40%。银团贷款模式则支持了县内重大基建项目,包括物流枢纽建设和环保设施改造。 三、服务下沉构建长效对接机制 南昌县设立26个乡镇金融服务站,配备专职顾问团队,将信贷审批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定期举办“政银企”对接会,2023年促成意向融资53亿元。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库,对诚信经营主体实行“白名单”动态管理,名单内企业可享受基准利率下浮优惠。某食品加工企业凭借纳税信用等级,首次获得无抵押贷款500万元。 四、生态培育强化发展内生动力 除信贷支持外,南昌县同步推进上市辅导培育工程,目前已有12家企业进入省级IPO后备资源库。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金融赋能下,当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4%。 这种“输血”与“造血”并重的金融服务体系,使南昌县市场主体连续三年保持18%以上增速。未来五年,随着千亿信贷资源的持续注入,当地将进一步打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能。
2025-09-04
-
江西新增三大省级产业园 打造医疗器械陶瓷循环经济产业高地
江西省近期正式批复设立进贤产业园、萍乡湘东产业园和丰城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升级。三大园区将分别聚焦医疗器械、陶瓷制品和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规划总面积超1796公顷,享受现行省级开发区政策,旨在构建创新驱动、绿色集约的产业新高地。 一、园区规划与产业定位 进贤产业园位于南昌市进贤县,规划面积1027公顷,重点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依托当地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全链条集群。萍乡市湘东区产业园规划438.37公顷,主攻高端陶瓷制品研发制造,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宜春丰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占地331公顷,聚焦再生资源利用、固废处理等环保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二、政策支持与发展要求 三大园区将实施"五集"发展模式(布局集中、项目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政策集成),同步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江西省明确要求园区建设需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等约束性指标,落实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 三、生态与民生保障措施 规划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园区建设同步实施环保设施,严控能耗与排放指标。在土地征收环节,需依法保障农民权益,完善补偿安置机制。各园区需制定专项方案保护周边基本农田,推广节水工艺技术,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四、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此次布局填补了江西省特色产业载体空白,进贤县将联动周边形成千亿级医疗耗材生产基地,湘东区陶瓷产业可辐射长株潭城市群,丰城市循环经济模式有望在全省复制推广。三大园区建成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超万个,年产值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目前,各园区已启动首批重点项目招商,重点引进产业链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江西省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督导园区建设进度与质量,确保成为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09-04
-
南昌朝阳大桥"六塔合一"冲刺合龙 赣江新地标助力招商引资
作为南昌市跨赣江重点工程,朝阳大桥建设迎来关键节点,主桥塔合龙进入决战阶段。这一地标性工程不仅将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更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区域招商引资,为南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创新设计打造城市新名片 朝阳大桥采用六塔斜拉桥结构,六个上塔柱已完成主体施工,"六塔合一"的独特造型将成为赣江上的视觉焦点。该设计在满足通航需求的同时,通过塔柱错落布局实现力学平衡,系国内同类型桥梁中的创新尝试。 二、智能建造攻克技术难关 施工过程中应用了BIM技术和智能监测系统,对塔柱合龙精度进行毫米级控制。针对赣江复杂水文条件,项目团队采用钢混组合结构,既保证结构强度又减轻自重,为冬季合龙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交通动脉激活区域经济 大桥建成后将连通南昌朝阳新城与红谷滩新区,缩短两岸通勤时间约20分钟。周边规划配套建设物流园区和商业综合体,已有多家企业表达投资意向,预计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 四、生态保护贯穿建设全程 工程采用预制拼装工艺减少现场作业,并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施工期间对赣江鱼类洄游通道进行专项保护,桥梁景观照明采用节能LED光源,与赣江两岸生态景观带形成和谐统一。 目前,项目方正进行合龙前的最后调试工作,预计按计划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作为南昌"十横十纵"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阳大桥的建成将显著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2025-09-0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